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0000-0000-000
物理学真的不存在了
它不仅能对人类进行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的监视,还能干扰高能加速器的运行。
他们的的名字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费马、欧拉、高斯,黎曼,伽罗瓦、麦克斯韦、希尔伯特、爱因斯坦、玻尔、狄拉克、哥德尔、图灵、费曼、拉马努金、杨振宁、外尔、威藤、霍金…………
“哈勃红移”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大实验数据支持了这一理论:宇宙就是源于一个大爆竹。
❶10E-43秒,十维宇宙分裂成一个四维宇宙和一个六维宇宙。六维宇宙崩溃,缩成10E-32公尺。四维宇宙(我们今天所在的宇宙)则迅速爆炸,此时的温度高达10E32(10的32次方)度;
❹10E-3秒,夸克开始凝聚,中子与质子出现,此时的温度是10E14度;
❾100~150亿年,太阳系诞生,又经过数十亿年,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生命。
表中所述的那个数量级上的时间、长度、温度等所有数值,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直接测量。
一只在直线上行走的毛毛虫只能前后移动,所以,我们把直线或曲线叫做:一维空间;
一只阿米巴扁平虫可以在球面上前后左右移动,所以,我们把平面或曲面叫做:二维空间;
一只鸟在我们的空间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所以,我们的空间叫做是:三维空间;
阿米巴扁平虫只能感知二维的世界,那么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所能感知的所谓“真实”,岂不是也受限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条件?
拨动这些弦造成不同的音高与音色,会产生不同的基本粒子,进而发展出所有的物质与作用力。
构建“大统一理论”,着手点是统一四种自然力,必须从最基础的粒子作用开始研究。
由于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❶电磁力:包括电力、磁力和光本身,合称为电磁力。电荷(磁级)正负相同为排斥力,相反为吸引力。由光子传递,与电量成正比,距离成反比。长程力,在四种力中第2强。
❷强核力:是夸克之间的吸引力,由胶子传递。在有效距离内,距离越大,力约大。短程力,在四种力中最强,也是恒星燃烧能量的自然力,氢弹的爆炸正是运用强核力的原理。
❸弱核力 :弱核力左右了部分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形态,是造成β衰变一类的衰变的力。由希格斯粒子(W+、W-、Z0)传递,较弱,短程力,作用在夸克级的粒子。是四种力中第3强的。
❹重力:由引力子传递,与质量成正比,距离成反比。长程力,在四种力中最弱。
❶人类诞生的历史超过数千万年,在99.99%时间里,人类能够掌握的能量只是双手和肌肉的力量,大概只有八分之一马力;
❷十万年前,随着手持工具的发明,人类的能量输出倍增,达到一又四分之一马力;
❸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让力学被简化成条理分明的方程组。现代机械原理催生出蒸汽机,人类掌握的能量达到数十到数百马力;
❹麦克斯韦尔方程式,启迪了爱迪生等发明家,人类进入电力时代,能量级数获得飞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类打开了核能利用的时代,人类掌握的能量提升到足够摧毁自己所居住的行星的程度。
黎曼认为,欧几里德数学根基只是常识与直觉的流沙,而不是扎实的逻辑推演结果。
黎曼作出了牛顿两百年来首次划时代重大突破,彻底推翻了牛顿的超距作用原则。
他认为:作用力源自于几何学,作用力只是由于几何结构扭曲所造成的必然现象。
❶他以多维空间理论简化了所有自然作用力;认为电力与磁力和重力一样,只是高维空间弯曲产生的结果。
黎曼英年早逝,并未找出电力与磁力的场方程式,也没有计算出空间要褶皱到什么程度才足以描述不同的作用力。
这本著作系统总结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将电力和磁力统一了起来,这让后来的爱因斯坦都感受到了压力。
有了电磁学,才有了现代光学、电工学、电子学,就不可能有电气化和通信技术。
“如果你追上一束光线,它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你会不会看到一束静止的光波,冻结在时间中?”
26岁时,他用严密的数学证明了这一发现,在瑞士专利局担任低阶职员的他,用麦克斯韦尔的场方程式推导出狭义相对论。
26岁的爱因斯坦,同时给出了质能变动的方程式,那就是著名的 E=mc⊃2;。
光速恒定⇒时间变慢⇒质量不恒定⇒“质量-能量”相互转换⇒ E=mc⊃2;
爱因斯坦进一步思考“时空”与“质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狭义相对论所忽略的加速度,还有重力。
爱因斯坦透过这个简单问题,掌握了重力基本特性:在加速度架构下的自然律和重力场的定律是一样的。
透过等效原理,爱因斯坦重新思考关于光速的问题:光速会受重力影响,重力场会扭曲光线的行进路线。
爱因斯坦再次得出一个令人震慑的结论:如果我们可以观测到光线以曲线前进,那就意味着空间本身是弯曲的!
爱因斯坦利用黎曼的研究成果,用数学形式表达了他自己的物理学新发现,这就是广义相对论。
光线以曲线前进+光线走两点间最短时间路径⇒空间是弯曲的⇒“质-能”造成“时-空”弯曲⇒力学=几何学
这是一套与黎曼、爱因斯坦学说迥异的解释自然力的理论,它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量子力学以光子为例,认为弱作用力和强作用力是源于能量量子的交换,并称之为“杨-米场”,这是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于1954年发现的理论。
到1970年代,杨-米场已经可以解开所有核子物质的秘密,可以解释有关于次原子粒子的任何实验数据。
在解释电子与光的交互作用时,其精确度达到千万分之一,号称是有史以来最精确的理论!科学界对这个理论如此有信心,以至于称之为“标准模型”。
量子力学经过50年的发展,成功整合了四种自然作用力的三种: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
但是,包括杨振宁本人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标准模型一定不是最终的大一统理论,主要原因是该模型并不包括“万有引力”!
可以这么说:量子力学只是根据次原子粒子的部分外表特性做了整理,却未对它们的来源做出任何说明。
在此之后,天才们所做的任何努力,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对错。如果不能验证对错,我们就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天才.
以下内容,人类已经没有办法来验证自己是对是错,你可以说物理学死了,也可以说完全沦入“空想科学主义”的泥潭。
统合量子理论和引力,以创造出一个“大一统理论”,这个问题挫折了20世纪最聪明的心智,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等一众科学界的巨擎。
这个理论对黎曼的“度量张量”模型进行研究,几乎实现了爱因斯坦统合已知作用力的梦想。
他们发现,在一个十一维的度量张量模型里,包含了自然界里几乎所有的粒子与作用力:
超重力理论虽然在模型上统合了四种作用力,但它存在缺陷:在很多关键节点上,没有具体量化的数学模型和公式。
当时,两位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了意外发现:19世纪数学家欧拉完成的欧拉贝塔函数,竟然符合几乎所有描述基本粒子强交互作用所需的全部特质。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比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它们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它们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E -33厘米)。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
超弦理论,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弦场理论,统合了所有的自然律和作用力。
在菲尔兹奖章获得者威藤看来:“所有物理学上的伟大思想,都是超弦理论的副产品。”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21世纪的物理学,意外落入20世纪,但人类还没有发明21世纪的数学来精确描述它。
解开这个秘密的,是堪比当年黎曼的另一位数学天才拉马努金。他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我们只能在二十六维与十维中定义弦论,否则就无法用弦论整合已知的物理定律。
这位贫穷孤立的印度哥们,当时完全不知道欧洲数学界的任何研究资讯。纯粹凭个人才智、按照自己的方法,重新推导出欧洲百年数学史的所有重要定律。
拉马努金的研究成果包含了三册四百多页的笔记,其中包含了四千多个公式。后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拉马努金模函数,这是一个奇特的包含了高达二十四次乘幂的数学式。
作为“物理的终极理论”而提议的理论,M理论希望能藉由单一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本质与交互关系。其结合了五种超弦理论和十一维空间的超引力理论。
更吸引人的是,已经证明11维不仅是超引力容许的最大维数,也是纳入等距群SU(3)×SU(2)×U(1)的最小维数。
由于弦革命的巨大影响力,其主要研究者爱德华·威滕被美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战后排名第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每个时代都不缺乏天才,对这个世界作凝视沉思,就像寻求生命的自我解放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具有哲学气息的物理学家。
从黎曼、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引力场,到量子力学、超重力论、超弦理论以及M理论。
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基本粒子是一个如此迷人的领域,直抵宇宙真理之地。对于那些拥有物理梦想的年青一代来讲,谁不想追随爱因斯坦的脚步,捧起那大一统的“科学圣杯”?
所以矛盾的集中点仍然在于大型加速器。对于粒子物理来说,加速器只有越造越大才能支撑基础物理的进步。
由于光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而能量等于普朗克常量与频率的乘积,因此,粒子波长更短意味着能量更大。
于是我们需要把探测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能完成这种工作的装置就是粒子加速器。
大一统理论能量量级目前预测为10^24eV,而大型强子对撞机对撞产生10^13eV。
要想达到量子引力能级的话,用常规加速器可能需要几十万光年,也就是传说中的环银河系加速器。
但21世纪的物理学,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高能物理的盛宴,可能已经结束。
这个话题稍微有些让人绝望,所以《三体》中那些顶尖科学家在得知真相时,才会一个接一个地自杀死去,因为信仰崩塌,希望终结。
但现实世界呢?我们到底能不能跳出射手靶环的二维世界,看到真正属于科学的真相?还是只能像火鸡科学家一般的存在,最终成为感恩节上的食物?